2011年9月25日

「英倫當下」續篇: 之三

Mark Ravenhill

彼得小話這個星期在香港演出了,於我真是名乎其實的「錯過可惜」。這個作品的首演地點,正是我現在探訪的Chapter Arts Centre。這樣的錯過就更加令人沮喪。Cardiff的戲劇圈子不算大,Chapter的戲劇觀眾亦較為固定,但據說今次彼得的觀眾之中不乏街客,連場地負責人都說不知道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總之就是突然多了一群人來看戲!

彼得的作品講瘟疫,這裡亦有人跟我分享了另一個有關瘟疫的新劇作:Mark Ravenhill在今年愛丁堡Traverse Theatre首演的《Ten Plagues》。上次牛棚選演了一段他的《Shoot/Get Treasure/ Repeat》,我們看到他喜歡把玩經典,再造「epic」。今次《Ten Plagues》也同出一轍,採用了聲樂套曲(song cycle)這一種由來已久的歌曲形式,文本(歌詞)的靈感來自1665年倫敦瘟疫的倖存者的回憶錄,亦即,Ravenhill負責寫詞,一位作曲家負責譜曲,共同創作出一部音樂劇,獨唱者是各位英倫歌迷都一定認識的歌手Marc Almond。

讀著從友人借來的劇本中Ravenhill寫的序言,他對於song cycle的research,原來始於舒伯特的《冬之旅》和《美麗的磨坊少女》,他認為它們是最偉大的song cycle典範。「I became fascinated by the possibilities of working with such a restricted palette,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a singer and a pianist,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 of a single protagonist.」形式為他帶來了很大的限制:文本要適合唱誦,要配合旋律,篇幅要非常精簡,敘事亦然(只有一個人物)。在這樣的限制內創作文本,我相信會得到另一種快感。十六個段落,每一段只見由短句組成的詩篇樣式,但已經把當年疫病從爆發前,其後三分之一人口逃難,三分之一人口病死等情景,透過只一個人物描繪出來。尾聲四行最是餘音裊裊:In London/ Came the plague in sixteen sixty five/ One hundred thousand dead/ But I alive

而彼得所誦唱的,是香港的瘟疫,對嗎?一個宗主國,一個殖民地,竟難得如此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