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0日

「英倫當下」續篇: 之二

A Day in Royal Court

久仰這位叫名Debbie Tucker Green的編劇。關鍵詞:得獎新銳、女性、有色人種。有人把她跟Sarah Kane相題並論,去直面劇場網站你會找到她的資料。我們比較沒有那麼注意她,甚至沒有欲望想翻譯她,難免因為她寫的是黑人故事,特別是不曾被提起,關心、討論的故事,黑人女性故事。走進她的社會文化語境去看她的戲,應該是最好的方法,硬要移到香港似乎較難面對在文化翻譯過程中的隔閡。

這次看的是長約一小時,在Royal Court小劇場上演的新作《Truth and Reconciliation》。五段故事互相穿插,連五個演區也是互相穿插。在跟麥高利差不多大小的空間中,多達二十個演員先後上場,演繹了有關曾經出現在波斯尼亞、盧旺達、愛爾蘭、南非、津巴布韋的大屠殺的故事,聚焦在五個受害家庭/人物,即將要跟施暴者面對面或和解(reconciliation)、或對質死亡真相(truth)的五個時空。「母親」和「妻子」是主角、那所謂的英雄人物。母親追究女兒不明不白地死去的真相,堅持了足足二十年,此刻她帶著自己的母親和其他兒女,來到一個房間,等候答應前來見面的軍官現身。母親不肯坐下,因為坐下是投降的表現。她從戲一開始就在某角落站著,站著,直至結尾。軍官一直沒有出現,這個家庭一直等著,等著,最後離開(母親還在那裡站著。)軍官出現,遇見死去女兒的鬼魂。觀眾知道了真相。(母親還在那裡站著。)戲的最後,全場只剩小燈微弱地打在母親身上,那裡有一個人的堅持,一個源於施暴者的軟弱和厚顏而必需要變得更強的堅持。一個母親的意志。

很感動啊!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由編劇自己導演,處理文本中那些細緻的,女性的質感時自然格外準繩。語言方面我沒有十足十的聽懂,印象是簡約的,而且很強文學性的那一種寫作風格。而且節奏感很強。

晚上,在上層劇院,則看了《Faith Machine》,但我不得不坦白:在這三小時有兩次中場休息的戲來到第二次中場休息時,我走人了。不是說戲不好看,故事從一對戀人在2001年911分手開始說起(嗯......對,很timely的節目安排),女主角的爸爸是一位因為教會反對同性戀而忿然辭職的牧師,男朋友的昔日理想是做作家最後卻從事廣告並且做了資本主義奴才。如果我沒有走人,我應該會知道故事主人公最後會有甚麼遭遇與和解,而在呈現和表演手法方面我則相信自己在中段已經看懂、看夠、看完了。

最後想說說Royal Court的小書店。破財不破財是其次,打書釘本身已經是很有用的資料搜集過程。當天當值的店員是詩人,還邀請我去他的book launch,打開電子郵箱著我看他的新書封面兩個設計,想聽聽第三者意見。最後埋單計數,我問有沒有折呀,他當然說沒有,卻給我送贈品。神奇的事就出現了。他說:嗱,呢個劇本你應該鐘意睇!送俾你啦!

我接過書,是《七個猶太小孩》!

OK,我的口味是如此容易猜測的嗎?(當日買的劇本有Falk Richter, Martin Crimp, Tim Crouch, Harold Pinter......)又或者,詩人身份只是掩飾,他的真身其實是戲劇文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