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

在「星巴克」,找劇本看?

在視覺藝術界,九十年代英國出產了盛極一時的「YBA」品牌──YBA即是Young British Artists,星級名字如Damien Hirst和Tracey Emin,從本土藝術學院走向國際舞台繼而踏上藝術拍賣場。在英國搞當代視覺藝術的年青人頓時成為天之驕子,連當時在英國讀書的香港土產藝術家張韻雯Amy Cheung,都曾經在如雨後春筍的YBA展覽中登場。

在劇場界,九十年代的英國也發生了類此的情況。在九十年代中發表第一個劇本的六十後英國劇作家Mark Ravenhill就憶述,在那個年頭,他的劇作「突然之間」被廣泛地翻譯了,在連他自己也不太認識的文化國度和語境裡被重新搬演。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他的同代人如Sarah Kane和David Harrower身上。他特別指出,當時很多前共產國家隨著政經發展的契機,不單在經濟上還有是在文化上解除了以往的封閉。一位前蘇聯的劇場導演就曾經跟Mark Ravenhill說:「我們所知道關於英國戲劇的事,止於Bernard Shaw,然後就是一片空白,再然後,我們得以從新認識英國戲劇,則始於Sarah Kane和你。」

經典才值得翻譯這一套金科玉律,在重評甚至懷疑經典標準的千禧年前後被改寫了。無怪乎對於自感為後輩的新一代年青劇作家來說,看見自己的作品被翻譯到東歐、亞洲和阿拉伯國家等地方,都感到難以置信,而且這件事正以高速進行,每當這群劇作家有作品面世,都幾乎以第一時間被英國以外的戲劇同業所留意、討論、翻譯、洽談演出……。

不是嗎?友人們每星期上網看外國報章劇評,看見有趣的劇本就立即到阿馬遜訂購。我也剛剛把The Royal Court Theatre加到自己的Facebook friend list了。Mark Ravenhill說這個英國新編劇的溫床是「編劇的星巴克」。回想起來,我們或許是這星巴克的其中一個特許經營店吧!越過英倫海峽,德國那邊的戲劇資訊在歌德學院網頁有詳細介紹,還精選了一批從九十年代起開始活躍的新一代劇作家,對其背景和作品作詳盡描述。不得不提那一個網上劇本圖書館,只要點選心儀的劇作家,就會顯示出其作品不同語言的翻譯本,更可以免費下載(只供私人閱讀,演出版權則要再申請)。「全球化」這個巨大的字眼已經降臨到劇場了,戲劇作為一種文化資本已經參與著多元合併和全球互相滲透的活動了。劇作家身處其中,既受著全球化的生活形態所支配,也同時以書寫戲劇這種方法,來回應生活甚至是戲劇藝術在全球化下的新形態。在這個背景下,生活與藝術的對話,可說是史無前例的緊張刺激。這些對話是如何反映在文本之中?劇作家如何衝破既有的寫作模式去為資本主義巨輪中個體的矛盾處境來定位?對於研讀新文本的工作來說,刻下也是史無前例的緊張刺激。

(c)牛棚劇訊2010年8月號